香港傳統活動守舊有餘創新不足 文:吳桐山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傳統文化產業若想保持活力並吸引新一代的目光,就必須不斷革新自我。香港長洲太平清醮作為一項深具歷史意義的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參觀,但其發展卻似乎陷入了一種瓶頸——守舊有餘而創新不足。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有可能通過引入現代科技和流行元素來讓這些傳統節慶煥發新生?

舉個例子,機器人技術的日趨成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北京早前曾舉辦過機器人馬拉松比賽,這表明了即使是最古老的競賽形式也能夠與尖端科技相結合。長洲太平清醮何不考慮舉辦一場「機器人搶包山」比賽呢?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吸引對高科技感興趣的年輕一代,還能為本地及內地的機器人公司提供一個展示自身技術的平台,實現雙贏的局面。

其實早在2023年,曾在長州戲院的戶外空間舉辦過一場「2023機械人搶包山大賽(香港站)」,顧名思義是參賽者利用自己親自設計、創意打造的機械人參與比賽。但科技一日千里,今天的機器人技術遠比當年進步,相信效果會好得多。由於攀爬遠比跑步複雜,這項比賽可以成為不同機器人公司每年展示技術進步的舞台。這項比賽是否可行值得探討,但如果主辦方根本沒有往這些方向考慮,只是想著年復一年行禮如儀,那就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形式要變 傳統才能傳承

再看打小人、寺廟祈福等這些傳統習俗,它們在香港依然遵循著老一套的方式進行。相比之下,台灣的一些寺廟儀式則顯得更加靈活多變,他們積極尋求與年輕人的互動,甚至會安排辣妹表演來酬神。有人說台灣這種做法賣弄色情,低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起碼會思考改變,從而不斷年輕人的加入,去傳承這項傳統。這種做法既保留了傳統的核心價值,又成功地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這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並不意味著僵化和保守,而是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

我每次路過鵝頸橋打小人的地方都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打小人的清一色都是年長的女性經營,就沒有男性、年輕女性經營呢?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煩惱,各有不同的客路。香港為何很多行業都後繼無人呢?原因正在於一本通書讀到老。

傳統,其實從來都在變。就以拜神儀式為例,不同時代的儀式是大不相同的。我們需要保留的是精神核心,但形式是可以變的。相反如果形式也一成不變,那麼可以肯定,這項傳統一定不會得到傳承,一定會斷香火。

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城市魅力,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夠打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引起廣泛共鳴的新文化產品。但就必須勇於接受挑戰,開拓創新。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